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8:23 点击次数:84
余晖下的特呈岛更显诗意和浪漫 郑东亮 摄
羊城晚报记者 余胜容 实习生 苏文苑 庞沛娴
永乐五年(1407年)的潮声穿越六百载春秋,在湛江特呈岛的红树林与盐田遗迹间回响。当明朝大儒解缙以“峰濯沧溟应斗魁”定格这座海岛的灵秀时,他或许未曾料到,那些与渔夫烹茶、观盐工劳作的日常,会成为后世解码特呈岛文化基因的密钥。乙巳年初春,羊城晚报记者沿着《题特呈山温通阁》的诗行,在渔人码头畔的平乐古渡涛声与冼夫人庙的香火中,重构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。
平乐渡与渔人码头
涛声里的古今叠影
站在霞山渔人码头的观景平台,湛江湾的咸涩海风裹挟着历史纵深扑面而来。六百年前,解缙正是从此地东侧的古渡——平乐渡口登舟,望见隔海特呈岛“山色特呈”的奇景,留下“风送潮声平乐去”的绝唱。如今,承载着平乐渡基因的渔人码头(平乐渡往西数公里)已蜕变为国家级定点上岸渔港,欧式建筑群与百年渔港肌理共生,形成独特的滨海文旅地标。曾经为特呈岛门户的平乐渡,如今虽仍舟楫往来,但昔日直抵岛屿的航线已融入历史。商旅熙攘的盛景,则通过渔人码头的千帆竞发得以赓续:日间渔获交易延续着“清明上河图”式的市井生机,入夜流光溢彩的海鲜排档则勾勒出国际化的滨海风情。当现代游艇与古法渔船在避风塘共泊,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在潮涨潮落间悄然展开——游客在此登船追寻解缙足迹时,踏出的既是迈向特呈岛的第一步,亦是跨越六百年的文化步履。
展开剩余55%从茂晖盐场到红树林
穿越时空的文化转译
循着解缙登岛的东行路线,茂晖盐场旧址静卧于现代渔船停泊区旁。那些被岁月侵蚀的晒盐石槽,仍镌刻着“火烟光起盐田熟”的劳动史诗。驻足残存的灶台前,仿佛可见永乐年间场景:赤膊盐工将卤水倾入铁锅,木铲翻飞间白盐如雪结晶;青衫文士执笔凝望,将“万灶烟浮苍霭外”的壮阔图景凝成诗行。如今,落日将归航渔船的桅影投射在古盐槽上,恰似历史长卷的蒙太奇——解缙当年记录的不仅是盐田盛景,更是岭南海洋文明的微观样本。
在雷州湾的碧波之上,特呈岛犹如镶嵌在翡翠中的明珠,被绵延百亩的红树林温柔环抱。岛上,百年红海榄群落构筑起双重文明屏障:虬结根系抵御着南海风浪,层叠枝叶荫庇着文化记忆。解缙在此与渔民汲水烹茶时,或许正是某棵古树的摇曳身姿,催生他挥毫写下“峰濯沧溟应斗魁”的传世诗句。如今,特呈岛3.6平方公里的生态绿洲中,“红海榄精神”完成从生存哲学到文化符号的升华:游客触摸的不仅是沧桑树皮,更是岛民避战乱、食红树果的集体记忆。当海风掠过林间,六百年前文士与渔民的对话,仍在枝叶摩挲声中隐约可闻。
诗路未央潮生不息
古今交融续写新篇
深藏在红树林腹地的明代古井,曾见证中原文明与海洋信仰的历史性邂逅。解缙在此与盐工闲谈时,井水不仅倒映着翰林学士的身影,更折射出冼夫人信仰的独特光芒。
从平乐渡的初次相见,到红树林的依依惜别,解缙的诗意漫游在特呈岛催生出独特的文化生态。如今,岛民以创意接续六百年文脉:盐田遗址变身诗歌步道,古渡码头交融欧陆风情,民宿群落悬挂解缙诗匾。这条文化路线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复苏,更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文明实验——当现代旅人的镜头对准明朝诗行刻录的坐标,特呈岛正以红树林的韧性、冼夫人庙的虔敬,续写着属于海洋文明的“新岭南诗篇”。
发布于:广东省Powered by 时时彩自动挂机手机版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